最新资讯 NEWS 德华冠欧 2020 年度新闻资讯回顾 阳江建立中德友好城市的提案通过市政协审议批准立项 2020年1月17日,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我司与阳江置业有限公司共同努力策划起草的关于中德建立友好城市的提案通过了阳江市政协的审议,进入政府督办流程。这标志着建立与德国城市的缔结关系,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等交流的国际化现代化项目有了实质性进展,新的业务模式趋于成熟和完善。与德国城市建立姊妹友好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在招商引资、国际贸易、提高税收、增加就业、发展教育等诸多方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德国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精神的培育等方面也对我国城镇化进程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在签订相关协议后,接下来的一年里,中德两个城市之间将按照规划展开一系列官方与民间的交往交流活动,包括举办商贸展会、促进投资洽谈、开办中德城市艺术文化节、旅游节、促成中德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融合等,不断深化城市间人民友谊和交往。 “深圳德华冠欧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深圳第一分公司正式成立 2020年5月24日,经过董事会研究决定,公司成立深圳第一分公司,这标志着公司建立了完整的市场营销与管理机制。通过分公司的建立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一线业务顾问的培训,激发专业团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加大深圳及周边地区的业务开拓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成立会议上,公司总裁助理Riched首先介绍了在新冠疫情突发的情况下,公司经营策略和业务方向的调整,在保证现有项目稳定的前提下,积极设计新产品,正面应对公司面临的压力,积极做好学生的安置工作,同时不断通过自有渠道,加强与德国相关部门和组织机构的沟通,努力促进相关招生政策、办理流程的调整和改变,以利于稳定客户,对于哈尔滨、大连、南昌三地暂时无法出境入学的学员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已转入相对应的国内院校,近日准备开始进行线上网课学习。从下半年开始,公司将以深圳第一分公司作为新型业务的试验点,在小语种(德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教学、职业院校专业师资培训、专业课程开发改革等产品上加大研发和开拓力度,切实为合作院校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公司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专业价值。同时开设线上国际交流活动,为暂时不能来华的德国专家教授开设线上咨询辅导讲座、课程,定期开展中德之间校长级远程视频会议,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和沟通的常态化。 德华冠欧签订合作协议并引进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学历提升项目 2020年6月,我司与南京晨森教育咨询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进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学历提升项目。该项目面向广大的高中学校和大学包括各类大专院校,学生经过西班牙语培训取得康普大学的语言成绩后,可直接被大学录取,进入西班牙大学攻读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课程,该大学是西班牙公立大学排名第一的综合类大学,历史悠久,在世界大学QS排名中位于206-212之间,是世界名校,从该大学取得的全日制文凭受中国承认,可做留服认证。根据市场部推广计划,今年下半年将在深圳、东莞两地进行联合校招。 广东省技工院校师资培训班在深圳技师学院开课 2020年7月21日 广东省技工院校师资培训班在深圳技师学院开课,我司承担了其中部分模块课程,重点进行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设计方面的课程开发和讲授。在开班第一天的课程中,德国职业院校内部课程开发的案例分享引起了自全省各个院校的70多位教师的极大兴趣,学员认真听取专家讲座,并不时提出问题进行现场互动交流。整个培训课程设计严谨,信息量大,题材内容新颖,让学员充分了解到了德国技术院校的课程开发流程和特色,课后,很多学员表示要把在课堂上所学应用到自己的专业课程设计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此次培训由省人社厅组织统筹举办,深圳技师学院承办旨在进一步提高广东省技工类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推动全省技工技师教育协调稳步发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司作为其中的授课入选单位,将继续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引进和本土化方面做好研究及教学开发工作,以负责、专业、求真的态度继续为后续的培训模块做好教学准备和授课工作。 我司总裁白占环受邀担任强师工程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设计(深圳经验)师资培训班讲师 2020年7月21日上午9:00,为期4天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设计(深圳经验)师资培训班在深圳技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顺利开班,共有来自广东省21所院校的44位教师参加培训,21所院校包括广东省技师学院、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冶金技工学校、广东省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南方技师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肇庆市技师学院、清远市技师学院、河源技师学院、汕尾市技工学校、佛山市技师学院等。 我司总裁白占环(高级企业管理顾问、中德职业教育交流资深专家)受邀担任《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比较》课程讲师,课上,凭借丰富的中德职业教育研究及项目经验,白占环向广东省各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分享、交流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理念、特点、模式,以及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及借鉴意义等,受到了主办方及学员的一致好评。